1999年9月7日,张艺谋执导的影戏《一个都不可少》在威尼斯国际影戏节上映。

影片真实反应了“乡土中国”的教育现状,最终斩获最佳影片金狮奖。

ag九游会(中国)登录j9官网入口

20多年后的今天,我们普及了义务教育,打赢了脱贫攻坚战,新时代的“乡土中国”面貌一新,可是生长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。

这种不平衡不充分,既体现在经济上,又体现在教育上。也难怪清华教授鞠建东会提议——10年投资20万亿建设2000所县域大学。

面对高质量生长的时代命题,县域经济确实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撑。

可是大学该怎么建,不可一概而论。

县城办大学,有须要吗 ?

国际上有个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”的看法,指的是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。

通常认为,在15%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,15%-50%为高等教育公共化阶段,50%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。

1978年,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.55%。

2021年,这一比例已经攀升至57.8%,可是仍然与美国的89%有较大差别。在美国,大宗的社区大学降低了高等教育的门槛,让更多人有时机提升知识水平、学习职业技术。

所以,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,继续建大学肯定是有须要的。

可是有须要放在县城吗 ?

先不下定论,我们看看最近的热门话题——高学历人才涌向县城。

4月30日,浙江丽水市遂昌县宣布《2022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结业生入围体检人员通告》,24个基础事情岗位入围者均来自浙大、复旦、中科大、上海交大等名校。

ag九游会(中国)登录j9官网入口

遂昌县能有如此吸引力,靠的是“至心满满”的真金白银:本硕奖45万元,博士奖75万元。

此前,江苏盐城的阜宁县、滨海县,广东河源的宁静县都宣布过“高薪抢人”的人才引进计划,也都泛起了名校结业生扎堆报名的情况。

大手笔引进人才,县城的目的不难理解:

以人才优势推动外地经济社会生长,人才反过来也能共享生长结果,实现双方“共赢”。

可是,人才引进时不考虑外地实际,结果往往是“竹篮吊水一场空”。

一方面,人才可能只为补贴而来,并未将县城纳入恒久的职业计划 ;另一方面,县城的小“舞台”,纷歧定能满足这些人才的生长需要。

公职岗位的抢人、留人尚且如此艰难,县城在工业上的人才缺口肯定更大。

自己办大学,或许才是最靠谱的出路。

好比一个县城,重点生长食品机械工业。最近开始对生产、包装、检测等环节进行智能化升级,每年需要1000名机械工程专业人才。

ag九游会(中国)登录j9官网入口

县城想定制化培养这批人才,该找谁呢 ?

委托给浙江大学,可能吗 ?就算浙大愿意,浙大的结业生有几多愿意到这个县城事情呢 ?

委托给市里的大学培养呢 ?市里有许多区县,或许率不会为它单独匹配师资和课程。

如果县城能自己办大学,就能这么干。

浙江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要650分才华考上,市里的大学要500分,那县城的大学就可以把门槛定为400分。招来的学生用适合食品机械行业的课程定制化培养,结业后直接在外地就业。

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,与工业的结合度肯定是更高的。

什么样的县城适合办大学 ?

所以,县城办大学是有须要的,可是不应把大学建设当做地方经济生长的救命稻草。

正如笔者之前在《县城站上风口:得人口者,得未来》一文中剖析的:

在“分类引导县城生长偏向”的政策下,找到工业支撑的县城会加速崛起,不具备这方面条件的县城则会逐渐被弱化。

关于那些找到工业支撑,确实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县城,应该支持其生长高等教育。

ag九游会(中国)登录j9官网入口

这不是“一厢情愿”的理想,而是切实可行也确实有须要的。好比“中国第一县”昆山,已经基于工业生长的需要办了好几所大学:

本科2所:

昆山杜克大学

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

专科4所:

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昆山学院

硅湖职业技术学院

昆山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

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

这些大学的专业都是围绕着昆山的工业生长需求设置的,真正在为地方经济生长培养人才。

而那些找不到工业支撑的县城,如果还要通过新建大学这种特殊形式的基建为自己续命,最终只会酿成一地鸡毛。

总结一下,大学建设作为基建的一种形式,自己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抓手。而大学提供的教育效劳,还能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培养人才——大学建设适度超前于工业生长,很有须要。

再进一步,大学建设也有须要“适度向县域倾斜”,可是不应该搞平均主义。

有人问了:那些不适合办大学的县怎么办 ?

关于这个问题,《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》给出了偏向——

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生长。

结合城镇生长变革态势,推感人口流失县城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、盘活存量,增进人口和公共效劳资源适度集中,增强民生包管和救助帮助,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生长优势区域转移,支持有条件的资源枯竭县城培育接续替代工业。

工业生长失衡、人口流失严重的县城,应该重点解决的是人口收缩带来的民生包管问题。

真的要生长教育,也不是高等教育,而是要继续增强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,让这些地区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。

高等教育要为工业生长效劳,重点关注的是效率,因为高校结业生是需要就业时机的。

基础教育重点关注的则是公正,要更多向工业生长欠好的县城倾斜,因为他们的孩子,同样是中国的孩子。

这样,更有利于解决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生长之间的矛盾”。

ag九游会(中国)登录j9官网入口

适度超前结构基建

4月28日,中央财经委集会指出:要适度超前结构有利于引领工业生长和维护国家宁静的基础设施,同时掌握好超前建设的度。

5月6日印发的《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》中,专门要求扩大教育资源供应,但没有提到高等教育。

笔者认为,支持找到工业支撑的县城生长高等教育,这种特殊形式的基建是很有须要的。

为什么这么说 ?

革新开放初期,中国的资本比较稀缺,把钱投到铁路、公路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上,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落地,直接推动经济生长。

但现在形势差别了,“铁公机”等古板基建的投资回报率正在下降——重点都会的基建已经基本完善,升级中西部地区和宽大乡村的基建更多是为了改善民生,对经济的直接作用并不大。

国家近几年连续发力的“新基建”投资,就是在寻找新的增长时机。

而鞠建东教授建议“10年投资20万亿建设2000所县域大学”,这种特殊形式的基建见效虽慢,但功在千秋,恒久的投资回报率并不低。

照旧那句话,高等教育要效劳于工业生长。

如果整个国家生长低端制造、加工外贸就能赚钱,那中专、技校培养出的人才就够用了。

如果低端制造在中国已经没有利润空间了,相应的投资越来越少,工业必须走向高端,那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是中专、技校就能满足的。

转而生长高等教育,是一定趋势。

而县城作为连接都会与乡村的重要节点,肩负着承接工业、人口、功效转移的重任。建设与工业相配套的大学,有利于就近就地就业,满足县域经济生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。

至于县城适合建什么样的大学,笔者曾在《职业教育,中国制造急需猛补的短板》中探讨过德国的“双元制”教育——

简单来说,就是让企业主导办学,把许多事情中需要的知识融入到大学课程之中,手把手教学生怎么事情,结业后即插即用。

人才由企业培训,结果反哺企业,良性循环。


事到如今,我们已经没有捷径可走——没有人才,工业无力攀升 ;没有工业,人才不过是一句空话。对县城而言,给予种种大额补贴与大都会争抢名校大学生,并非恒久之计。

自己办大学,就地招生、定制化培养、就地就业,不失为一条靠谱的人才可连续生长之路。

虽然,增强工业支撑能力仍然是重要前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