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“组团出海抢订单”的消息,刷屏了。
各地做事创业的热情值得肯定,简直能帮企业维护关系、稳定客源、提振信心。
不过,外需和内需要结合起来看。
国务院12月14日印发的《扩大内需战略计划纲要 ( 2022-2035年 ) 》,给下一阶段事情划了重点。
外需紧急
从出海目的地来看,主要围绕着东盟、欧盟、日本,这三大贸易同伴。
美国就很少有人去。
最近美西航线基本不堵了,运价也在快速下跌。企业也明白,美国的高通胀侵蚀了企业和民众的购置力,去了效果也不大。
并且,各人也在尽可能开拓“大国角力场”之外的订单,降低危害和不确定性。
不过,实际效果可能不太乐观。
因为现在这个时间点,短期的圣诞订单基本都交付了。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,恒久订单也很难拿到。
可是,即便现在不是最佳出海时机,“出海抢订单”这件事,仍然有重要价值。
2022年,海内原计划举行1159场展会,结果只有292场开展。凌驾300场原定于12月举行的展会,延期到2023年。
关于那些需要从展会获取客户的外贸企业来说,攻击是巨大的。
这个时候,政府愿意拿出真金白银、真心实意帮企业度过难关,绝对是大好事。
从政府层面来看,这波“出海潮”,也是各地比拼营商情况的要害时机。
千金市骨骏马来。
就算抢来的订单真的有限,但只要能展示出亲商、爱商的态度,就绝对不亏。
总的来说,“出海抢订单”只能缓冲出口下行的态势,无法从基础上改变2023年的大趋势——经济很难靠出口这架马车来拉。
▲ 11月出口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同比下滑,且下滑幅度凌驾出市场普遍预期。
外循环转弱之际,越发考验决策层要如何刺激内循环。
要害时刻,重磅文件出台。
内需破局
《扩大内需战略计划纲要》有2万多字,是一份很是长的文件。
读罢全文,我认为真正的“草蛇灰线”,是生长目标里的“四化”: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。
为什么这么说?
因为全文一共提出了17个小目标,但要求大多是“大幅提升、越发健全”,只有这“四化”的要求是:2035年“基本实现”。
所以,这“四化”很可能是焦点KPI。
新型工业化
对招商人来说,新型工业化是比较容易理解的。工业互联网、中国制造2035、工业升级等内容,都包括在这下面。
包括放宽对部分工业的限制,将来也会放到“勉励推动新型工业化”这个帽子下面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:坚持把生长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各地也开始抓住工业制造这个“牛鼻子”。
这样的配景下,如何差别化、协调生长,而不是再次陷入同质化的怪圈,是地方政府需要更多考虑的。
信息化
其实,新型工业化中就包括了狭义的信息化,好比工业互联网,就是以实时互联的数据来指导工业生长。
所以这里的信息化,指的应该是社会治理层面。好比放管服、金税四期、防灾减灾救灾、环保,是整个体系的信息化革新。
最重要的任务,要数“统一大市场”了。
今年的许多事情安排都是围绕它展开的,可是想加速进度,需要下大决心。
城镇化
照旧以人口为焦点的县域城镇化。
这两年,许多地方债台高筑,急需输血。
但用地指标、转移支付不可平均分派,所以国家勉励县域间的良性竞争。
照旧之前说过的,“得人口者,得未来”。
谁能推动更多农村人口进城,谁就能获得国家的更多投资。
《纲要》中提到的,“推动公共资源由主要按都会行政品级配置,向主要按实际效劳治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”,将成为未来的区域经济生长主轴。
如果营商情况不过关,工业计划不对理,招商引资不努力,一些弱市获得的资源倾斜,甚至会被强县抢走。
农业现代化
农业现代化,分一明一暗两条线。
明的是乡村振兴战略。好比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,延长农业工业链条,优化农村立异创业情况,这些都是一贯坚持的。
暗的是农村的土地流转。
偏向已经明确,但具体如何“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”,如何用市场机制“盘活农村存量土地”,另有待视察。
未来可期
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,出口是外需,投资和消费是内需。
《纲要》特意把“促消费”放到了“优投资”之前,释放了许多利好消息。好比:
提到了对吃穿等基本消费的升级,出行相关的汽车电动化和配套基建。
明确强调了效劳业的重要性,专门点出了文化、旅游、养老、分层医疗、体育、社区效劳、家政行业。
明确表达了对O2O、互联网文娱、线上办公、互联网医疗、共享经济、自媒体和社交电商的支持。
过去后顺序上,不难发明《纲要》对消费与投资的重要性的考量。
可是,“促消费”的篇幅却很短。关于“优投资”的内容,则占到了全文的近一半,发力点明显更多。好比:
制造业的投资支持,放在了首位。
以大城大区为焦点的交通基建、新能源和环保减污基建、水利基建、物流基建,以及种种新基建。
一如既往地强调了对战略性新兴工业的投入,要推动生产方法向柔性、智能、精细化转变。
虽然另有以人口为焦点的城镇化建设的投入,以及品牌化、标准化、对外开放等,就纷歧一赘述了。
纵观全文,让普通人敢消费、敢投资、敢借贷的部分,确实比较少。
这也印证了中央政治局集会提出的:在扩大内需战略中,消费发挥的是基础作用,投资发挥的是要害作用。最实际的,或许是这条:
积极推行“人为集体协商制度”。
未来或许有可能,会放宽某种劳资相同机制,让打工人可以获得更多话语权。
虽然可能导致我们彻底丧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,但却是倒逼工业升级的要害一步。
总的来说,《纲要》可以归纳为:
以更高质量的供应,替代过往纯粹在数量上的供应;
放宽部分市场准入,明确未来对市场干预的界限;
政府来做最大的火车头;
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带来的增量,间接刺激内需。
其实,这份文件更像是把种种经济政策打包,先放到“内需”这个帽子下发出来,用以标明态度、提振信心。
更明确的经济事情安排,还要看接下来的中央经济事情集会。
我们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