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天之内,苏州一家生物医药企业接待了三个开发区的招商领导。午饭时,企业在酒店定了三个房间,董事长、董秘和总经理巧妙专场、来回作陪。其实各人也都知道,隔邻坐着的就是竞争敌手。
不知为何,这个多方争夺的项目并未落地在任何一个开发区,照旧留在了苏州。
经历漫长隆冬之后,生物医药工业重燃希望之火,再度成为各地争夺的焦点。
不但市委书记纷纷出马,到生物医药工业高地——上海、苏州考察项目,连乡镇一级政府都对生长生物医药工业跃跃欲试。
有口号,更有真金白银。
深圳组建千亿级工业基金群,西安推出千亿重点工业链基金群,浙江设立500亿超等工业基金,广东建立2000亿母基金……这些工业基金中,生物医药都是重点投资领域。
但生长生物医药工业,更像跑一场马拉松:
找项目并不难,但将其精心挽留并且培养壮大,则是一段无比漫长的征途。
《川见》第2期走进广东医谷,深度探寻“生物医药工业生态打造“话题。两位嘉宾围绕行业痛点展开交流,带你走进生物医药工业的幕后故事,险些全都是脱水硬核干货。
产颐魅招商战 重塑招商人
前些年,生物医药在地方政府的工业计划中经常被冷落,尤其是中西部地区。
招商人员挖掘项目时,面对生物医药企业总是显得犹豫不决。他们大多还在研发阶段,没有进入销售环节。上海、苏州可以为他们提供土地和资金,还不要求立即爆发税收。可是关于其他地方,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来说,引进一家很长时间都不可爆发税收的企业,有些不切实际。并且与古板制造业相比,生物医药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时机实在有限。
情况在2018年有所改变:
港交所修订主板上市规则,允许未有收入、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。
资本市场的大门已经洞开,反应迅速的地方开始投资一些有潜力的生物医药公司,虽然企业短期难以盈利,可是陪同公司生长、上市,反而能从中获得更大的资本红利。
那时候,一个没有任何研发结果的归国博士,凭借行业配景就能轻松融到几千万美金——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与此同时,各地开始掀起"药谷建设狂潮",生物医药工业园区拔地而起,意欲与上海张江、苏州BioBay相提并论。
抢项目,也爆发在这股狂潮中。
一位招商人员回忆,自己一经给一个项目提供了相当诱人的优惠条件:供地+设备补贴。但另一家园区也盯上了这个项目,直接允许“代建厂房”。毫无保存的大手笔,瞬间改变了局面,即将签约的企业最终投入了对方的怀抱。
苏州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则在一天之内接待了三个开发区的招商领导。午饭时,企业在酒店定了三个房间,董事长、董秘和总经理划分在三个房间来回作陪。其实各人也都知道,隔邻坐着的就是竞争敌手。
但最终,这个备受追捧的项目并未落地在任何一个开发区,照旧留在了苏州。
为了便当挖掘项目,一些省市甚至在上海张江、苏州BioBay设有招商办公室,招商人员伺机而动。
反过来,为了制止“被挖”,这些成熟的园区也会以一种“微妙的方法”提醒明星企业:未经同意,不得接待外来招商人员。
招商引资的竞争日益猛烈,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有序的链条。一线都会出国掘金,二三线都会则围猎海内的龙头工业园区。
这种状况,只懂政策的招商人员已经无力应对,必须成为半个专家——
只有精通生物医药行业生长状况,了解龙头企业运营情况、市场渠道漫衍以及项目背后的科学原理,才有时机乐成拉拢项目。
二三线都会的“逆袭”时机
如今,不少地方政府都把生物医药视为引领外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偏向。
以前,工业生长偏重于规模,建厂房、买设备、扩大产能,以此降低本钱、占领更大的市场。然而,古板制造业的市场已然饱和,规模竞争只是一种底层的价格战,难以筑起坚实的防地。所以,转向人均产值和科技含量双高的高质量生长,是一定趋势。
可是,比上海、苏州入局晚了至少十年的二三线都会,如何脱颖而出呢?
抢先承接生产制造环节,是许多地方的配合选择。虽然仍属于加工制造,可是其亩均税收孝敬已经能抵达古板工业的数倍以上。
之所以要“抢先承接”,是因为一线都会也不肯意放弃生产制造环节。
好比上海今年年初就重点安排,“要抓紧建一批高标准的切合生物医药需求的厂房和楼宇,一定要让厂房和楼宇等着企业,而不是说企业来谈了以后,楼还没造好。”
就连用地本钱极高的上海,也不肯任由生产制造环节项目流失。这意味着:加入这场产颐魅争夺战,必须提供更多附加值。
许多二三线都会或者县级招商部分造访企业时,对方有时可能连这个地名都没听说过。再者,由于财务收入相对较低,工业基础相对薄弱,其工业配套设施、影响力和吸引力与那些成熟的医药园区相比也尚显逊色。这些都导致了高端人才、项目引进困难。
一位二线都会的招商人员透露,外地有一家药企,迫切需要一笔帮助资金,申请了很久都没拿到。不是外地不重视,而是缺乏效劳早期项目的创投情况。企业厥后迁到苏州,轻松拿到1000万创投基金,不但解决了现金流问题,还收获了信用背书。
二三线都会确实不太有优势,但他们有更迫切的转型升级需要,在这场产颐魅争夺战中,它们拼抢的势头反而更强。
好比,申报国家重点项目以获取政策支持。
新政策的出台可能会引起工业花样的重组,也会带来新的机缘。而这些机缘对每个地方都是公正的,事在人为。
纵然有政策推动,但能否乐成引进项目,还得看招商人员的灵活发挥。
作为招商人员,要与企业坚持常态化相同,倾尽全力突破信息孤岛,洞察企业所需,了解上级偏向,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。
如果仅仅被动应付事情,缺乏主动效劳意识,只能眼睁睁看着好项目流失,招商人员必须从思想上成为企业的合资人,这很重要。
话说回来,有些在一线都会掀不起浪花的小项目,到了二三线都会反而有时机成为明星企业,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。这也是当下生物医药招商战中的不争事实。
坐在办公室 想不出好政策
招商引资的“抢”字诀,简直解决了“引凤”的问题。但这些被抢来的企业,之后往往会泛起一定水平的回流。
这让许多招商人员很是头疼。
究竟如何打造生物医药工业生态,把企业引进来,且留下来?
围绕“生物医药工业生态”的话题,本期《川见》从行业交流、人才政策、融资支持等方面出发,分享了较为落地的经验和案例。
有些工业园区仍然挥舞着老一套的优惠政策,把土地资源、财务补贴一股脑喂给嗷嗷待哺的生物医药企业。比及财务紧张时,才发明随口给出的允许已经很难兑现。
地方能不可给政策,不是取决于政策一开始写得多悦目。好比苏州BioBay会凭据企业需求,分阶段给出政策:
首创阶段,企业需要启动资金、研发园地。园区会提供部分启动资金、房租减免,还会暂时给几套免费住的人才公寓;
进入临床阶段,企业研发投入较大,需要中试基地。园区会出台研发补贴、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政策步伐;
到了工业化阶段,企业要拿地建厂,牢固资产投入大。园区会凭据固投总额给出一定比例的补贴,但会设置上限。
别的,园区每给企业批一笔钱,必须要看到企业自己也投入了一部分钱进去,以免被“空手套白狼”。
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,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产颐魅政策每年都在微调。
最初是补贴销售端。厥后发明大大都企业都在研发阶段,没几家能拿到。于是,园区把销售返还改成了研发补贴。
研发补贴最初只和企业研发投入挂钩。厥后发明企业只拿补贴,但并没有把生产、销售环节落在园区,而是迁到了别的地方。
所以,研发补贴做了一轮优化:
临床前凭据研发投入的百分比来给,但上限设置为500万。关于独角兽企业,则把上限提高到800万。进入临床阶段,再按一期、二期、三期给予差别金额的补贴。
没有亲身加入过生物医药项目的地方,坐在办公室里很难想出这样的政策。
别的,经验成熟的地方政府还会体贴生物医药工业园的管委会架构,仔细评估古板行业的税收孝敬与新兴行业的投入本钱之间的比例,以抵达效益最大化。
照搬这些经验,能否降生第二个上海张江、苏州BioBay?
谜底可能是否定的。
不但多年来的资金投入差别无法追平,并且生长生物医药工业必备的要素,人才和资金也很难直接砸钱补齐。
经过30年的积累,张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生态体系,园区对项目的了解已经细致到了临床实验数据,这是许多园区并不具备的条件。
并且,其他园区也不会像苏州BioBay那样,经历过研发、效劳、生产和销售全历程,清楚地知道政府和市场各自应担负的责任。
这种经验的积累,也需要时间。
如果仅仅是羡慕那些成熟的生物医药工业园区,却没有细细咀嚼他们在构建工业生态的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,那么,实验复制他们的乐成只能是徒劳无功。
可是如果现在不转型不投入,那么将来就永远没有时机。早做肯定比晚做好,做了肯定比不做好。
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说起,今年以来,他经常到全国各地交流行业经验,他发明,努力构建工业生态、用心用情效劳企业的园区,已经开始多了起来。
以增量思维来做大这个市场,才华挣脱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内卷。
这是所有招商人需要更多考虑的。